本报记者李林森通讯员朱蓝澜冉仕江重庆市巴南区大中村位于长江江心,四面环水,是一个自然孤岛。全村农业人口近3000人,耕地面积1000多亩,历年是重庆市的主要蔬菜基地之一。然而,在大中村依托蔬菜种植,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道路上,资金却一度成为一道迈不过去的坎儿。
所幸,一切正在成为过去。一块写着“信用村”字样的牌子,正吸引着金融机构加大对大中村村民的放贷力度。随着信贷资金的不断流入,一个个更加先进的蔬菜大棚逐步建成,村民增收的希望正在变为现实。 万成全,当地土生土长的村民,如今有了“农民”之外的另一个身份———信用村联络员。“多亏了人民银行[微博]的农村征信系统。”万成全常说,而较其他村民,他对“信用村”有着更深刻的认识。 所谓农村征信系统,指的是人民银行巴南中心支行与当地相关部门配合开发的针对农村地区的征信系统。该系统可实现农户成员基本信息管理、农户非银行信息管理、农户银行信用信息管理、系统管理、信息统计等五大功能。 上线“农村征信系统” “重庆,身兼建设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三重任务,正努力朝着缩小城乡、区域、贫富三个差距的目标迈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引导金融资源支持农村地区发展是重庆必须面对的问题。”在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副主任段玲看来,巴南区地处重庆市“大城市、大农村”城乡结合部,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对重庆市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和农村金融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因此,人民银行巴南中心支行打破部门壁垒,整合信息资源,于2011年11月正式上线运行西南首个、全国第五个“农村征信系统”。截至目前,该系统已按照“覆盖全面,批量导入”的信息采集原则,通过与当地农委、林业、国土、社保、医保等部门沟通,征集了18万农户、103个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信息共236万条,实现了信用信息实时共享,有效改善了农村金融服务信息不对称的局面。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一整套系统工程,不应也不能只建一个系统了之。”段玲对于巴南的探索给予的希望远不止于此。 推进“信用村(镇、街)”建设 按照这一思路,人民银行巴南中心支行在农村征信系统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农村“信用村(镇、街)”创建工作。2012年,该行积极推动巴南区出台信用村(镇)评定办法和贴息办法,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评定、统一授牌、统一贴息”及“优惠利率”的“4+1”原则,形成政府领导、人民银行牵头,相关部门、村支两委、金融机构共建共创的新模式,评选出首批17个“信用村”和1个“信用镇(街)”,并于2013年初,对首批“信用村”、“信用镇(街)”开展逐一进村授牌,深入村镇与村民开展面对面交流,了解实情,加强宣传。采取滚动评选原则,激发农民诚实守信的内生动力。2014年初,第二批评选出2个信用镇(街)、22个信用村。 “信用村的创建不是终点,而是为了搭建‘三农’与金融机构对接的桥梁。”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人民银行巴南中心支行副行长王平说得最多的还是如何让农民得到实惠。 而实现银行与“信用村(镇、街)”有效对接正是其中关键一步。为此,该行建立了包括“信用村”人员、土地、产业结构、信贷需求等内容的“信用村”档案。重点组织4家涉农银行同步跟进,采取“银行自选+人民银行选定”的方式,实现银行与“信用村”对接,实行定点、定片、定人的“集约型”放贷模式,加大对“信用村”的信贷支持力度。截至2014年3月末,巴南区涉农贷款余额45.58亿元,比年初增长7.7%,增速比全部贷款增速高出3.0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增长26.5%,增速比全部贷款增速高出17.2个百分点。 经过几年的努力,巴南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农民的信用意识和集体意识明显增强,“褒扬诚信,惩戒失信”的机制基本建立,金融机构对“三农”的金融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强,广大农户得到了实惠。 信用体系建设获肯定巴南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也因此得到了肯定。2013年,其被列入重庆市社会管理重点创新项目之一。2014年3月,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第22督导组到巴南调研时表示:“巴南区农村信用体系平台建设完整,创新成效明显,保证了银行资金安全,提升了农民诚信意识,促进了诚信社会建设,值得进一步推广。”2014年,人民银行也正式将巴南区列为全国首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将人民银行巴南中心支行确定为人民银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重点联系行。 巴南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效,也为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继续推广该模式提供了信心。 展望未来,段玲表示,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将在总行的部署下,进一步探索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并在辖内逐步推广该工作模式和机制,通过搭建农村金融服务信息平台,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力求将信息共享、信贷支持和扶贫脱困工作有机结合,突破“三农”融资难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责任编辑:北京中企普信国际信用评价有限公司) |